2018-08-29 4752
公共艺术,即设置于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品,在台湾2002年修订版的“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中,“公共艺术”的定义为:平面或立体之艺术品及利用各种技法、媒材制作之艺术创作。通俗来说,这是一种将艺术创作行为与民众的公共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家即为“艺术总导演”,他需具备“跨域重构、嫁接融合”各种学科与打包“五位一体化”的统筹设计能力。
现代公共艺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城市的开发建设而诞生的。在中国,早期的公共艺术结合着公共权力的使用,多表现为纪念碑艺术;改革开放后,以城雕、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艺术一度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到了90年代,伴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急速发展,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各大中城市热衷兴建各种广场、公园、居民小区,经济环境的改善让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开始不仅限于单纯的城雕创作,开始强调公众的参与,逐渐凸显出重要的“公共”属性。1998年,孙振华的群塑《深圳人的一天》诞生,中国的公共艺术开始由架上走向公共空间。
雕塑中国,重在塑艺。85年雕塑之路,名家辈出,力作迭现,“85美术思潮”核心精神在于文化批判,而新文化观揭开了跨材料、跨媒介的实验艺术新篇章,“跨界”美学开始实践。说到底是厌烦了苏联(俄国)的美术窠臼,厌烦了传统文化里的一些过时的价值观,整个85思潮是一次反传统的运动,整个运动对我国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992年,曾成钢、杨奇瑞、孙振华等几位青年艺术家共同策划“第一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当代形式语言与批判性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这是当代雕塑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道分水岭。
案例:《深圳人的一天》该项目首次打破城市雕塑历来重视和强调的“宏大叙事”,摆脱以英雄、帝王、圣贤、名人为创作对象的模式,在街头邀请18位普通市民,将他们的人体翻模成铜像。配合这些铜像,还刻了一面名为“数字的深圳”的背景墙,上面显示的是深圳某一天的蔬菜价格、股市行情、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等资料,如实地作为历史的横断面,记载了变化中的一个瞬间。在铸造这些铜像之前,项目设计师和雕塑家准备了一个详细的调查问卷,提出“让社区的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的设计口号,向附近近百名居民征询意见。这一个简单且只具有象征意味的举措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被评论家视为“还权于民”的民主举措,让该项目具备了广泛的公共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工趋于细化,公共艺术逐步适应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各种新专业、新科技、新技术的加入,让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愈发丰富多彩、新奇有趣,成为艺术真正近距离走向大众的主要途径。
1.公共艺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呼应
建筑通过对空间形态的艺术化塑造,来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精神需求,把公共艺术的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融入到建筑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使公众对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案例:I SEE WHAT YOU MEAN这是一座位于科罗拉会议中心门口的雕塑,一座40英尺高的蓝色狗熊探头张望,仿佛想要看见什么,作者为这件作品起名为“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意图用一种友好的态度去诠释会议中心里面人的互动,从理解和沟通去切入,幽默地暗喻此处商务会议的区域功能特性。
案例:图为国际大师欧登伯格为日本东京都江区填海地有明之国际展示会场所创作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取镜。锯子恰当地喻示了国际展示会场中复杂艰难的谈判,切割各种比例的国际蛋糕,大刀阔斧且充满自信。双方对弈的角力,幽默地展示了这个场所特殊的功能性。
相关案例赏析:
2.公共艺术的环保性
公共艺术作为环境创作形态的必要形式,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包容,不断消除现代社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创造人类和社会环境的生态和谐,已经成为当下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的价值取向之一。
案例:这是由英国西北开发署资助的项目,是Mersey河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伦敦设计师Tonkin Liu设计的金属雕塑。该雕塑安装在英国的墨西河边上,高14米,是60个由风力提供电能的LED照明灯。当风速超过5 mph时,灯光会逐步扩大,形成一团红色的光芒。这座风力发电花型雕塑被命名为“未来之花”。
案例:如下图,借助风能与造型结合的趣味性雕塑。
体现“绿色出行”环保理念的公共雕塑 创意材料:废弃的自行车挤压成纪念碑造型
案例: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有一群艺术家利用一个有趣的废弃公共空间,创造了一个临时的公共艺术项目,旨在引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这个公共艺术作品名为CO2LED,由太阳能板和五百二十二根LED杆组成,顶端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废弃塑料瓶,微风拂来,仿佛是一片发光的芦苇丛,真是美轮美奂。这件临时性、可移动的环境公共艺术品,是由美国艺术家杰克、罗伯特和安东尼共同创作的。正如艺术家杰克所说的:“这个作品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是对新型能源技术的可利用领域和对再生回收材料重新利用的赞美”。
案例:新宫晋 “风之旅人”(Wind Caravan)这个项目从2000年开始,坐落在世界六个极度不同地理区域,日本为首站,到纽西兰的小岛、芬兰冰天雪地的北极圈、非洲摩洛哥的荒漠区、蒙古广漠草原,最后是南美洲的巴西。这些地点的特色皆为多风,但少人造电力的场所,由科学家记录雕刻与当地风力动能关系。如此选择便带出了能源的概念,可看出新宫晋希望透过艺术能够在带给观者快乐之余,也促使他们理解并珍惜地球的自然资源。其中特别的是他的作品可以与观者互动,每件作品与地方呼应,带出了一个观念:世界上文化不同的人们,如何运用地方知识来与大自然共存,而不是剥削或耗尽自然能源。
案例:2009年9月2日在德国柏林御林广场音乐厅前,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料F)委托,巴西艺术家Nele Azevedo将一千多个不同形态的小冰人放置在楼梯上。在华氏73度(摄氏23度)下,这些被称为小型纪念碑的小冰人经过几个小时的展出后,在众多参观者面前慢慢地融化成水,消失殆尽。活动的组织者希望此举能引起公众对于全球变暖的关注。
3.城市景观的艺术化
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大到城市广场、商业街等整个项目,小到街边花坛,行人休息的椅子,将艺术的概念融入其中,使得整个景观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也是公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案例:图为凤凰城的公共艺术项目之一,是凤凰城的一个水电站。1900年时还是一个自然的瀑布(上),后改造成水电站。1998年,这个地方基本上已废弃(中),做这个项目是希望使这个地方再生,恢复它原本的景观,并且创造更加具有艺术性的空间。于是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一起合作,恢复水道和水系,并且把它创造成艺术的作品。现在它已成为一个很好的公共空间(下),站到里面,三面都被瀑布水景所包围,非常的凉爽,在凤凰城这个炎热的地方非常重要。
相关案例欣赏:
4.增添区域乐趣,强调对视觉差的应用和与观众的互动
这一类作品以其生动活泼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可议论性,使得受众在看到这些艺术品的时候能够会心一笑,或是停下来与周围的路人一起讨论一番。可以帮助消除对于这个区域的陌生感,并以公共艺术作为感情纽带联系受众。
案例:美国百老汇大街上有 8 个公交站台,每个都有着不同的舞步节奏,在这些节奏中代表了 8 种不同的舞姿,并且在其中有数字和箭头方向符号来表示整个舞姿的进程和节奏,细心之处还分别加入了左右脚的英文缩写 L 和 R。
这件公共艺术品的设置能够增加这个区域的趣味性,并鼓励受众尝试参与,同时节奏和步骤的变化也让这件公共艺术品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戏剧性,有起点,有发展,有高潮。不知有多少喜爱舞步的人在此产生了浪漫的回忆。
图为美国明泥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雕塑公园的镇园之宝——“勺子桥和樱桃”。这个作品由著名雕塑家克劳斯·欧登柏格设计,其中樱桃重1200磅(约合544公斤),勺子重达5800磅(约合2631公斤)。
案例:《蓝天》作品位于美国盐湖城的一个室内空间里。作者创作出一个滑雪中的跳跃镜头,在这一刻,瞬间腾空,在这腾空的一刹那,忘却了大地的存在,只有蓝天在眼前。
《钢琴阶梯》杭州武林广场地下通道的楼梯被改造成一条会“弹钢琴”的阶梯,这段楼梯的台阶按照钢琴键盘的次序排列,当有行人脚踏经过时,就会发出悦耳的钢琴声。
案例:在墙壁中间,一个人似乎从墙里面钻出来与路人打招呼,新颖的形式令人惊叹。这件作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给观赏者带来了惊喜感,似乎是童话书中才会有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在路上与你相遇,你是否想和他说些什么呢?
相关案例欣赏:
(立体3D画与街头景观的结合)
(视觉差的应用)
5.新媒体新技术的公共艺术
案例:在南锣鼓巷地铁站,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教授领衔的设计团队,以“北京—记忆”为主题,用4000多个琉璃单元体拼贴而成北京特色人物与场景剪影,让人感到了浓浓的“北京味儿”。而更为人称道的是,每一个琉璃块儿里都包裹着一个二维码,每一个二维码对应一个文化味儿十足的老物件,拿出手机扫一扫,文玩、核桃、扳指、串珠……现代与传统,科技与历史,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
案例:这件作品位于美国凤凰城市中心的一个公园。设计师Janet给它起的主题名称叫做“它的秘密是耐心”,但是在它建成之后,就没有人再叫这个名字了。市民给它起了很多的名字,比如说“海蜇”、“飞翔的花”、“天空中的花”等等。确实,在建成之后,它的夜间景观是非常的漂亮。在这个州的人民从各个地方来这里观赏景观,它确实已经成为凤凰城的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标。
这个项目的成功是很多团队合作的结果,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其中包括景观设计师、艺术家和灯光设计师。灯光设计师在这个艺术品的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个情况是要让城市的市民参与,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会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因为这个项目创造了140个工作的机会。而制造过程的本身都是用了本地的人力资源,这样36给本地带来的好处没有流失到外地去。在美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样的坚持赢得了城市的支持和市民的支持,对项目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案例赏析:
6.公共艺术与商业结合
公共艺术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对于聚拢人气、提升项目品味都是大有裨益。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艺术也成为房地产商贡献社会、增加资产价值的一种投资。
案例:“筑梦时间——东湖2013全国青年雕塑家邀请赛暨优秀作品邀请展”
2013年8月到12月,武汉华侨城联手楚天都市报、湖北美术馆,在武汉东湖之畔举行的“筑梦时间——东湖2013全国青年雕塑家邀请赛暨优秀作品邀请展”,使从全国200多件参选作品中甄选出来的10件作品,成为华侨城生态艺术公园的组成部分。虽然都伫立于同一道水岸,虽然都与生活有关,但是它们却在讲述完全不同的生活故事,游走于这些雕塑旁边的居民和观者,也会有不同的感想。
左图:简杰《借意--大吸管》,材质:玻璃钢、不锈钢,尺寸:高3m,2013吸管作为喝饮料的媒介链接着人和饮料两个物质,而《大吸管》的作者简杰却发现人们在“享用”东湖美景以及大自然赋予的自然资源时与喝饮料的过程有深层形式上的相似感。当观众看到三支巨大的吸管插进东湖的水面,会想到什么?是否会用反思的心态审视这片人和大自然共处的环境?又或者仅仅是感到一种愉快有趣的感觉?在这些思考中,这件作品也由此完成了作品与环境、与观众的互动。
右图:王彦敏《坐看风景》,材质:铁,尺寸:高7m,2013王彦敏的《坐看风景》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中。作品将小元素夸张扩大,形成别具视觉冲击力的景观雕塑,放置于草坪上,让人们放松自己的心情,放慢脚步坐下来靠在椅背上,微眯着双眼陶醉于眼前迷人的美丽风景。作品在将日常生活用品雕塑化的同时,又完全剥夺了它的功能;在散发掉一种意义的同时,又生长出另一种意义;也将那种极通俗和表象的形象以新的姿态渗透进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作品采用金属的材质,让其慢慢的滋长、自然出锈,得出的红色绣质物附着在作品的表面,放置于绿色的草地上,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图:项祎《风脉》,材质:不锈钢,尺寸:高1.8m,长7m,2013作品《风脉》则是一件置于公共环境中大众参与的作品。它以大尺寸喇叭口造型朝向东湖湖面,从而吸纳自然湖风的风声雨声水声,转而到后面的心电图造型不锈钢管中,一波三折,从管末听到或感受到东湖风声的参与者如同把了把湖景间涌动的气脉。
图:刘佳《等待》,材质:锻铜、不锈钢,尺寸:高1m,2013生命的主角是一种荒诞,生命的过程也是一种荒诞。作品中的主角是长着熊的形体的人类,微微蜷缩地坐着,张嘴望向远方,这是一个孤寂又充满期待的主角。作品通过这种形式折射出当今社会中弥漫的精神危机,许多人像作品中的主角一样终日精神状态迷离恍惚,整日浑浑噩噩,他们生存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某种事物的到来,仿佛只要等到了,他们痛苦的生活就会结束,正如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人必须为自己寻找理由”一样,但生活的荒诞又只能使他们在一次次热切盼望中等来失望。基于此种初衷,作品也为主角设计了一个等待的“配角”——一条超长的木凳,来往的观众可坐于木凳之上与主角一同感受等待的静谧与虚无,当人潮散去后,仍然只留下主角和他的木凳继续等待。
图:邵旋《生命像一粒种籽》,材质:石材、锻铜,尺寸:石材高0.6-1m、芽高1-1.5m,2013生命像一粒种籽,藏在生活的深处。四处黑暗。河卵石代表着孕育,她的坚硬如同生活中的磨难。生命就像一粒种籽,被埋藏在黑暗又坚硬的石头之中,只有用生命特有的力量冲破黑暗才能完成她的使命。这个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但是是有希望的,有光明的。在追求如同光明的理想中,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虽然一路艰辛。种子撒在远路上,硬过石头才发芽。人一生的任务就在于把生命从泥土中分离开,而这样的孕育需要整整一辈子。
案例: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
从1998年开始,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已连续举办六届。在2012年正式更名为深圳雕塑双年展。历届深圳雕塑展都致力于当代艺术公共性问题的探讨与实验,通过较为宽泛的当代雕塑艺术的概念和样式,围绕着与中国当代社会相关的文化问题进行讨论,并努力使当代艺术和华侨城的公共环境及社区产生对话关系。七届雕塑展留下来的众多公共雕塑作品遍布在华侨城的生活社区里。
图:傅中望《地门2#》(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材质:铸铁,尺寸:600×340×70cm,1999《地门》这件作品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种错意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种思考性,它超越了寻常的审美判断与文化认知,从而以一种新观念、新形态的形式走出了雕塑的边界,进入了公共艺术的视野。
左图:隋建国《中山装》(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隋建国以解构、挪用和重新使用的方法,将中国人情结最深的服装—中山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以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的个性被有意识地去掉,背后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山装给人们带来了种种联想。
右图:王鲁炎《行走者》(第三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王鲁炎的这件作品体现了从人到机械的过程,存在着既前行同时又退后的逻辑悖论,让观众在几乎是无情绪的、带有机械性的表达方式中,被迫重新关注图像自身的无存在,暗示着某些时代的隐喻和症结。在这个疯狂的时代,我们其实都像《行走者》一样,不知道走向目标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背离目标的时候?
案例:艺术家为品牌量身定制
图:图为台湾艺术家杨惠珊为马来西亚地区一个 pavilion 品牌门口所创作的喷水池。琉璃材质,碗壁图案会随着节奏变换颜色。具有非常浓郁的中华味道,三节象征着马来西亚三个种族的融合。颇得这个区域人们的好感。也为 pavilion 这个品牌增加了美誉度。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将艺术作品与人民群众的公共生活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摆脱了传统艺术的神圣感,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引导普通民众亲近艺术,甚至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赋予人们平等的欣赏、评判和交流的权利。在当前,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努力推动着艺术作品与自然及现实生活地融合,深入关注现代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满足,不断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表现出明显的生态主义追求。
如下图:2014年5月30日即将开业的上海松江万达广场景观,建筑外立面与景观环境和雕塑造型一体化立体设计,互为呼应,打破专业的界限,从平面到地面再到立体造型利用抽象符号贯穿整个大环境,高度设计语言统一并重构融合户外作用。
2014年11月即将开业的 通州万达广场主题系列雕塑设计方案(之一)
计划2016年开业的湖南湘潭万达广场主题雕塑《鱼跃龙门》
---万达商业规划院程波 Bo Cheng
原文链接:http://www.cpa-net.cn/news_detail101/newsId=3667.html